AV天天看,777精品出轨人妻国产,伊人久久综合精品无码av专区 ,麻豆一区二区大豆行情

初中歷史教案

時間:2024-09-09 23:09:47 詩琳 歷史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歷史教案(精選17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歷史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中歷史教案(精選17篇)

  初中歷史教案 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戚繼光抗倭背景、功績和取勝原因的學習和分析,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教法、學法]

  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鄭和下西洋。

  難點: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教師可將《鄭和下西洋路線》等做成多媒體教學軟件,將航行路線動態地顯示出來,這樣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活動,并把歷史事件與時間、空間緊密地聯系起來,從而形成準確的時空概念。

  [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教師可利用教材“導入框”中的內容及提出的問題導入新課。

  3)講授新課:

  一、鄭和下西洋:

  明成祖派遣鄭和出使西洋;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的偉大航海家。(教師應充分利用《鄭和下西洋路線》計算機課件等,明確地講解出“西洋”的歷史范圍。

  鄭和下西洋的概況:教師結合《鄭和下西洋路線》圖,講明鄭和第一次航海的經過,和七次遠航到達的地區,隨后,師生共同完成《鄭和下西洋盛況》表。)

  二、戚繼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海盜經常侵襲中國沿海地區,稱它們為倭寇;

  2、明朝派戚繼光抗擊倭寇的進攻,戚繼光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

  “封侯非我薏,但愿海波平”

  (1)這是戚繼光的.話,大意是:作官不是我的愿望,我的愿望是平定倭寇

  (2)主要事跡是:1561年在臺州抗倭(先明確交待抗倭的歷史背景,可結合《戚家軍抗倭形勢》掛圖(或投影、計算機課件等),首先闡明“倭寇”的概念,再讓學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嚴重的原因,指導學生觀看《戚家軍抗倭形勢》圖,以對倭寇的騷擾范圍之廣、危害之深有一個形象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出示有關材料,啟發學生思考:倭寇對我國東南沿海的騷擾造成了什么嚴重的后果?明確了以上幾方面的問題,就為正確認識戚繼光的抗倭斗爭,以及更好地評價抗倭斗爭的性質做好了鋪墊。)

  三、西方殖民者和傳教士的東來;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據了我國的澳門,歐洲最著名的傳教士是:利瑪竇。

  鞏固小結:引導學生總結明朝對外關系中的幾件大事,聯系這些事件發生的時間,對明朝對外關系的走勢加以分析。明前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斗爭,并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并在那里開始了殖民活動。后兩者表現為沖突和戰爭。明代對外交往的特點的演變,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于封建社會的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落后了。

  初中歷史教案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一五”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務(從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歸納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采用講授法、獨立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課內容的學習。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一五”計劃的提前超額完成,使我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證明了中共在經濟建設方面“進京趕考”的成績斐然。全國人大的召開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已經基本形成。

  教學重點:“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和1954年憲法的頒布。

  教學難點:1954年憲法的性質。

  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

  通過指導學生利用《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說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引導學生思考“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從而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標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的基本形成。

  學時重點

  重點和難點:本課主要介紹的是工業化的起步。講述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等問題。

  重點有兩個:一是了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二是知道1954年頒布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學時難點

  難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性質。共和國第一部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性質這一問題很抽象,對初二學生來說,較難理解,因而將它確定為本課的難點。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工業化的起步。

  請同學們閱讀課前導讀,“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制造。”

  思考“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我國經濟狀況如何”。

  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小結:國民黨在敗退臺灣后留給中國共產黨的是一個經濟上面臨崩潰的舊中國,一窮二白。舊中國是個落后的農業國,沒有合理的工業體系,幾乎沒有重工業。新中國建立后,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超過歷史水平,但仍遠遠落后西方發達國家,就是同樣發展中國家印度也比不上。指導學生閱讀書中表格。

  師:怎樣才能扭轉這種局面呢。

  活動2【講授】工業化的起步。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找出“一五”計劃編制目的和它的起止時間。

  1953年,我國政府開始組織編制“一五”計劃,目的是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國民經濟。“一五”計劃到1957年結束。

  師:“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什么”(由學生看書總結)

  ①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②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那么,為什么要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呢為什麼還要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

  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小結:“一五”計劃開始的時候,雖然我國工業已經恢復并超過歷的水平,但是工業化的起點仍然很低。1952年現代工業在我國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只有26.6%,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35.5%。(多媒體再次顯示:《中華與印度、美國鋼和電產量的比較》表格和課前導讀內容)

  可見,我國仍然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家。特別是經過抗美援朝戰爭和更復雜國際局勢的影響,恢復我國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極端落后狀況的客觀要求顯得更為緊迫。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參照蘇聯的經驗,選擇了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

  師: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看看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怎樣超額完成的,主要成就體現在哪些方面。

  (師生共同小結)工業方面:一批為國家工業化所必需而過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礎工業建立起來(為鋼鐵工業)。1953年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和七號煉鐵爐相繼提前竣工。與此同時,還建立了新的工業部門(為飛機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到1956年,我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試機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中國第一個制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多媒體顯示:《鞍山大型軋鋼廠》《我國制造的噴氣式飛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并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交通運輸業方面多媒體顯示:《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重要成就分布示意圖》(動態),學習交通建設主要成就。A、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毛澤東稱之為“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它形象地描述了武漢長江的雄偉氣勢及其在我國南北交通方面發展的重要作用。B、“一五”期間,我國共建成30多條鐵路,還在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國內地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師:“一五”期間,在蘇聯的幫助下,我國以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后施工一萬多個工業項目,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同時在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礎地得到加強,華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

  完成書中“動腦筋”,指導學生看問題既要歷史地看,同時也要發展地看,小男孩的觀點“沒什么大不了的”,在現在看來的確如此,但在當時的中國卻是了不起的事情。激發學生發奮學習,將來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師: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的民主經濟建設也在加緊進行。具體表現是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請同學結合課文介紹大會召開的情況。

  學生復述:1954年9月,我國政府在北京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大會由毛澤東主持,全國人大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國家大事。由人民參加商議國家大事,這在我國歷還是第一次,它充分體現出人民當家,成了國家的主人。

  師:這次大會的任務一是制定了一部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在此之前,我國有一部文獻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這部文獻叫什么是在什么會議上制定的

  生:《共同綱領》,是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制定的。

  師:當時,蔣家王朝雖然被,但全國大陸還沒有完全解放,國內外的敵人還很囂張,國家的政治制度也處于一種過渡狀態,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穩定,需要加強人民的民主權利,保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順利進行。在這次大會上,經過熱烈討論,一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憲法的頒布,結束了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以《共同綱領》代替憲法的過渡狀態,加強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證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順利進行。那么,如何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呢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小字部分和引文內容。

  師:憲法規定我們國家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所有這些充分說明這部憲法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你怎樣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所取得的建設成就

  提示:可以結合課文及《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找出“一五”期間我國在國民經濟方面取得的建設成就,得出小男孩的結論“了不起!……”看問題既要歷史地看,同時也要發展地看。小女孩的觀點“沒什么大不了的”,這在現在看來的確如此,但在當時的中國卻是“了不起”的事情。要激發學生發憤學習,掌握本領,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練一練:列舉出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任意三項或更多的國家建設成就(書讀課本,找出答案。)

  1.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投產

  2.中國試制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3.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4.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5.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6.東北工業基地形成

  初中歷史教案 3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鏗鏘激越的語言。

  2、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教學重點】

  1、雅詞、美句的積累。

  2、美點、妙要的品析。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反復誦讀。

  2、歸納積累。

  媒體設計

  準備3~5分鐘的腰鼓舞的碟片或錄像片。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播放3~4分鐘的腰鼓舞片段)剛才,大家從聲響、畫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氣勢和鏗鏘激越,下面讓我們展開想像的翅膀,從文字中體味激情的腰鼓。

  二、解題

  安塞:縣名。在陜西省北部、延河上游。縣人民政府駐真武洞鎮。

  腰鼓:擊樂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長形,兩端小而腰較粗,雙面蒙皮,用于民間腰鼓舞,奏時用綢帶系鼓,縛在舞者腰間,雙手各執鼓槌,交替擊奏,并伴有舞蹈動作,初盛行于陜北革命根據地,建國后流行全國。

  三、研習課文

  1、通讀課文,積累20個雅詞:

  震撼燒灼威逼晦暗恬靜亢奮羈絆奔突輻射翻飛

  鼓點后生陣痛顫栗磅礴排解元氣強盛強健渺遠

  2、解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板書)。

  3、品讀課文,學用各種句式。

  ①排比句式

  A.從形式上看:

  有句內的排比,如:

  a.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

  b.它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

  有句與句的排比,如:

  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每一個舞姿都使人顫栗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嘆為觀止。

  有段與段的排比,如: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

  B.從用法上看:

  有的用以增強語勢,突出腰鼓舞的恢宏氣勢,如:

  a.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

  b.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有的用以渲染腰鼓形象,節奏感強,充滿旋律美,如:

  a.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b.隆隆隆隆的豪壯的抒情,隆隆隆隆的嚴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雜著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陣痛的發生和排解。

  ②反復句式

  有間隔反復,如:

  好一個安塞腰鼓!(第13、17、22段三次出現)

  有連續反復,如:

  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四野長著酸棗樹的山崖上,山崖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只聽了隆隆,隆隆,隆隆。

  (14、15、16段又構成間隔反復)

  ③比喻句式

  a.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

  b.觀眾的心也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

  ④對比句式

  黃土高原啊,你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驚心動魄的搏擊!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

  ⑤擬人句式

  它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

  還有系列感嘆句、系列無主句、復雜謂語句、語意層層遞進句。

  4、賞讀課文,例談美點妙要。

  ①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

  理解:突出了腰鼓舞場面的宏偉,捶擊的強健。

  ②它使你驚異于那農民衣著包裹著的軀體,那消化著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么奇偉磅礴的能量!

  品析:"農民衣著包裹"、"消化著紅豆角角老南瓜"反襯出這片奇偉的厚土所生養的這些元氣淋漓的后生的強健有力。

  ③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地寂靜,以致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了。

  簡直像來到另一個星球。

  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

  欣賞:"出奇地""對她十分陌生""像來到另一個星球"寫出了靜的程度,"渺遠的雞啼"以動襯靜,寫出了世界的寂靜和高原的曠遠。

  5、背讀課文,歸納小結。

  背讀文中的雅詞、美句、精段,歸納積累本課所得。(本環節亦可視作課外作業)

  初中歷史教案 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在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業制度、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顯著對比中知道是改革使人們在社會生活方式上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提高用數字、數據、圖片、圖像等資料分析對比的能力,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認識:改革開放后,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從中理解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改革開放政策的勝利。實行能者上崗,就業制度的改革,打破“鐵飯碗”并不是社會就業制度的倒退,而是社會進步的要求,是人才競爭的需要。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改革開放后,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

  【難點】對改革開放后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把握。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多媒體放成龍從小到大照片,請學生發現照片之間的.區別和變化。

  教師小結:你們想了解成龍小時候到現在這期間人們生活的變化和變遷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二)講授新課

  1、服飾的變化

  幻燈片放映改革開放前后的服飾圖片,讓學生發現并總結改革開放前后的服飾特點,并進行對比。

  教師總結:改革開放前顏色非常單調、單一,改革開放后名牌服裝爭奇斗艷,而且服裝不但成為人們穿著、用的東西,還是顯示人們個性、風格的一種亮麗的風景線。

  2、飲食的變化

  幻燈片放映改革開放前糧票、油票和廚房的圖片,教師講解糧票、油票的用途:油票和糧票就是當時改革開放前的那段時間的錢,只有用這個才能買到吃的、喝的,實行著統分統配的政策,規定了你一個人一個月能有多少規定量,油有多少斤,糧食有多少斤。學生總結改革開放前物資非常緊缺。

  幻燈片放映改革開放后人們飲食的圖片,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經驗談談現在飲食的特點。

  教師總結:改革開放之前匱乏單調,甚至溫飽都困難,之后講究營養均衡、綠色食品、粗細搭配。

  3、居住條件的變化

  幻燈片放映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初和現在的居住條件圖片,學生觀察居住條件循序漸進的變化。教師引導學生從內部和外部兩個角度進行對比。并引入“四大件”的知識。

  教師總結:外部:改革開放前就是看看哪邊的風水好就在哪邊建,現在要整齊規劃,粉刷漂亮。內部:從舊“四大件”(縫紉機、自行車、手表、收音機)到新“四大件”(汽車、手機、電腦、數碼相機)。

  4、出行方式的變化

  詢問學生的出行方式,引入改革開放前,人們是怎樣出行的。幻燈片放改革開放前后交通工具的圖片,通過蒸汽火車使學生聯系已學過知識。對比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初和現在的出行圖片,學生總結變化趨勢。教師總結:道路設施逐漸完善,出行方式多樣化。

  教師提問:從這些圖片中能發現什么問題?應如何解決?

  學生自由討論回答。

  教師提問:人們生活方式變化有哪些原因?給學生2分鐘討論。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改革開放前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商品供應嚴重匱乏。改革開放后是由于經濟迅速發展、物資豐富、城鄉居民收入極大增加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

  5.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

  學生自主探究,看教材、互相討論,完成改革開放前后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對比的表格。

  教師最后總結。

  教師提問:就業制度的變化給大家帶來了什么變化?

  學生回答。

  教師提問:自主擇業帶來個問題是弱勢群體,我們應該怎樣幫助弱勢群體呢?

  學生思考,互相討論回答。

  (三)鞏固提升

  通過隨堂練習,學生對本課的重難點尤其是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加深理解。

  (四)小結作業

  請學生總結本節課學到的知識,教師引導小結,感受改革開放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改革開放的實質就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學生完成練習作業。

  板書設計

  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1.衣食住行的變化

  服飾;飲食;居住條件;出行方式。

  2.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

  教學反思

  初中歷史教案 5

  教學目標:

  1、品味作者平淡簡捷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學習通過幾個生活片斷表現人物的方法。

  3、學習勞動人民的優良品質,并以平等和人道主義的精神關注他們的疾苦。

  教學重點:

  學習通過幾個生活片斷表現人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學習勞動人民的優良品質,以平等和人道主義的精神關注他們的疾苦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談話導入,話題:在生活中,你關注得最多的是什么人?

  生:明星、家人、自己。

  師:明星是因為有著耀眼的光環我們關注他們;偉人作出了非凡的成就我們關注他們;因為血濃于水我們關注家人……而我們在生活中接觸得最多的卻是那些沒有親情關系不起眼的普通人他們雖然沒有耀眼的光環,沒有作出非凡的成就,卻有著金子般的心。

  (意在營造親切平和的教學氣氛,發現生活中的問題。)

  二、設問導讀。

  (一)、畫說老王:

  師:今天老師要給你們介紹一個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請看畫像。他叫老王,(板題)從畫像上看,你覺得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有何依據?

  生:從他滿臉的皺紋看,他是一個歷盡滄桑的老人。

  生:從他破舊的衣著看,他是一個貧窮的老人。

  生:從他的表情看,他是一個善良的老人。

  (意在培養學生細致觀察的能力,對他人關注的習慣。)

  (二)、問詢老王:

  師:這樣一個老人就站在你的跟前,你關心他什么?把你的關切向他表達出來。

  生:老王,你是做什么的?

  老王,你生活得怎么樣?

  老王,你為人怎樣?為什么作家會如此關注你?

  (意在喚起學生對他人的關心和同情,為后面學生閱讀課文蓄勢,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讀書。)

  (三)、走近老王:

  1、師:老王是一個普通人,寫老王的作家可不是一個普通人。簡介楊絳。楊絳——錢鐘書——《圍城》。

  2、師:面對陌生的老王,你們有那么多的揣測,和那么多的關切,現在你們循著楊絳的筆墨,去走近老王,解開心中的謎團。

  3、生:讀課文。

  三、點撥導思

  (一)、評說老王:

  師:剛才看了老王,現在又讀了老王,老王是不是你心目中的那個老王?你對他的關切作者告訴你沒有?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用“老王是一個______的人,表現在_______。”的'形式表達出來。

  生:老王是一個社會地位卑微的人。表現在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敗的小屋里。

  生:老王是一個善良老實的人。表現在送冰時,愿意給我們家帶送,車費減半。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價相等。

  生:他有一顆金子般的心。表現在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

  (意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完成對文章內容的個性化理解。)

  (二)、品味老王:

  師:文章中最能打動你的是哪個片斷?在這個片斷中打動你的又是哪些細節?

  生:最讓我感動的是:老王臨死還要送雞蛋香油還人情這一情節。

  師:有此同感的同學請舉手。既然大家都認為這一段感動人,那么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一片斷。

  1、精讀。

  師: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默讀、小聲讀、放聲讀。可圈點,可旁批。

  生:讀課文。

  2、小組交流體會。

  師:請同學們把自己的獨到體會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生:我覺得,課文中說老王“鑲嵌”在門框里,“鑲嵌”一詞用得好。寫出了老王消瘦與不靈活,

  生:“他一手拿著布,一手攥著錢”中“攥”字也用得好。寫出了老王拿錢時激動的心情。

  ②教師相機引導:

  課文中老王的話語不多,卻十分有表現力。你能就這些只言片語推測一下老王當時的心理和表情嗎?

  老五勸說“我”收下香油和雞蛋的情節作者沒有描述,請你設想一下,老王當時是怎么說服“我”收下的?

  (意在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和創新能力。)

  3、質疑,合作探究。

  師:就這一情節,你有沒有疑問?提出來請大家幫你。

  生:文章中,當“我”要給老王錢,他不要,可后來還是收了錢。為什么?

  “我”拿錢給老王是為了幫助他,而作者為什么說“我卻拿錢侮辱他”?

  (以生――生、生――師合作的形式相互質疑,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分角色朗讀。

  初中歷史教案 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波斯帝國的形成與希波戰爭;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與帝國的建立;羅馬帝國的擴張與文化傳播。

  2.能力培養:通過“結合當代世界地圖,查一查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的版圖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國家”的過程,培養學生運用地圖輔助學史的能力;通過比較希波戰爭、亞歷山大東征和羅馬帝國擴張的異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羅馬帝國的擴張和文化傳播聯系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看待戰爭影響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戰爭從未在人類生活中長時間地停留過,戰爭與文化緊密相聯,一般來說,戰爭具有強烈的破壞性,會給人們帶來沉重的災難。但是它也有積極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戰火之后,隨之而來的,往往是文化的傳播與滲透。從而增強學生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積極維護人類和平的愿望,并能對戰爭的后果做出比較客觀的價值判斷。

  本課重點和難點

  本課主要介紹的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二世紀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戰爭。

  教學重點:“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張與文化傳播”。

  教學難點:如何辯證認識羅馬帝國擴張的影響。

  【講授新課】

  請學生學閱讀導入框后,提問學生現代有一項重要的體育比賽就來源于希波戰爭,請問是什么項目?學生回答是馬拉松長跑后,請一位學生講述其來歷,以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同時受到愛國主義情感的感染。同時,讓學生認識,在古代世界東西方文明的碰撞與沖突所產生的兩個方面的影響。

  一、希波戰爭

  公元前6世紀,古代伊朗人以波斯人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國。波斯帝國頻繁出征和擴張。前5世紀早期,波斯帝國把矛頭轉向歐洲,三次出征希臘,史稱希波戰爭。最終希臘獲得勝利。(簡略講述三次波斯戰爭經過,也可以讓學生來講他們對于三次希波戰爭中熟悉的.英雄的故事)

  二、亞歷山大東征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了解馬其頓國的強大、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和建立起的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看《亞歷山大銅像》,讓學生去感悟銅像本身的象征意義,以加深學生的印象;顯示《亞歷山大帝國疆域》圖,幫助學生識記亞歷山大帝國疆域的大致范圍。(伊蘇斯戰役是亞歷山大東侵的一次決定性戰役,作適當補充)亞歷山大東侵的影響和學生共同探討,得出以下的認識:從帝國的疆域來看,亞歷山大帝國幾乎包括了當時人類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猶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這樣整個亞歐大陸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隨著東侵的過程,客觀上是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東方文化滲入到希臘文化的過程,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東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發展。教材提到埃及的亞歷山大港,教師還可進一步補充,這時的亞歷山大城成了世界文化的大都市,整個地中海地區的學者、藝人紛至沓來,競芳斗艷,各顯才華。

  三、羅馬帝國的擴張與文化傳播

  展示《羅馬的擴張》圖,讓學生了解2世紀時羅馬帝國規模時的疆域四至──北達不列顛及萊茵河與多瑙河流域,東至幼發拉底河,南括埃及、蘇丹北部及整個北非的地中海沿岸,西瀕大西洋,它的疆域大大超過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由于戰爭的停止和統治政策的加強,羅馬帝國最初約二百年間,境內局勢安定,經濟繁榮。這是羅馬帝國歷史的“黃金時代”。至于繁榮的情況,讓學生看教材內容。回憶在中國古代史學過的“絲綢之路”、兩漢與大秦的往來有關知識,加強中外歷史的聯系。

  書中有兩句英漢對照的古代羅馬的諺語,它們實際上是羅馬文化的寶貴遺產,對于加強歷史學科與英語學科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非常有益的。教師可提問學生“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諺語的?”學生對這兩句諺語的理解可以自由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只要言之有理,自圓其說,教師都應當肯定。在此基礎上,教師和學生能形成以下認識:“身在羅馬,就做羅馬人”反映出當時人們以做羅馬人為榮的一種自豪的心態;“條條大路通羅馬”反映出昔日羅馬帝國疆域的遼闊和盛世的輝煌,等等。

  如何認識理解羅馬帝國擴張的影響是教學的難點,教材有一句概括性的表述:“一方面,羅馬帝國的征服和統治充滿著暴力,另一方面,羅馬文化滲入到它統治過的廣大地區。”這是學生必須認識并加以理解的。對此教師讓學生結合亞歷山大東侵影響的學習展開自由討論,并形成以下認識:戰爭充滿著暴力,同時客觀上又傳播著文化,這就是戰爭影響的兩個基本方面。正如教材在導入框里所概括的那樣:“在古代世界,充滿著強國與弱國,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矛盾與碰撞。這個過程伴隨著暴力、奴役和壓迫,但是在客觀上也導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羅馬文化的傳播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拉丁語不斷向外傳播,二是的誕生和發展。拉丁字母是現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是現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三大宗教之一。

  初中歷史教案 7

  教學目標

  1、八國聯軍侵華是帝國主義發動的空前野蠻殘暴的殖民戰爭,加深對帝國主義本質的認識。

  2、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說明中華民族有著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

  難點 為什么說《辛丑條約》是空前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1860年英法聯軍在北京犯下什么滔天罪行?

  生:火燒圓明園

  師:可是中國的劫難并沒有停止,就在英法聯軍占領北京40年后,北京又一次被列強占領。這是什么戰爭?

  【講授新課】

  一、原因:為鎮壓義和國運動

  師:看P24小字,找出義和國運動的興起時間、地點、領導階級、口號。

  生:1899年,山東,農民階級、“扶清滅洋”

  師:從口號和P24“閱讀廣場”中,可以看出義和國運動的性質是什么?

  生:反帝愛國運動

  師:義和國運動和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有什么異同

  生:義和國運動只反帝不反清,是反帝愛國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既反帝又反清,是反帝反封運動。

  師:1900年,義和國運動發展到京津地區。看P24插圖,圖中寫著什么?董軍門是指清甘軍首領董福祥。義和團運動的迅速發展,引起誰的恐慌和仇視?

  生:帝國主義

  師:由此可見,帝國主義發動這場戰爭的原因是什么?

  生:為了鎮壓義和國運動

  二、經過(1900.6~8.)

  師:找出時間和侵略國家

  生:1900年6月,英、法、美、德、意、日、俄、奧

  1、侵略國:英、法、美、德、意、日、俄、奧

  師:1900年6月,八國聯軍20xx多人,從天津乘火車向北京進犯,統帥是誰?

  生:英國海軍中將西摩

  2、統帥:西摩、瓦德西

  師:戰斗在京津鐵路線上打響,義和國和清軍在廊坊、楊村狙擊敵人。義和團在廊坊大敗侵略軍說明什么?

  生:中國人民具有反抗外國侵略的斗爭精

  3、廊坊大捷

  師: 西摩率殘部狼狽退回天津。與此同時,聚集在大沽口外的各國軍艦攻陷了大沽炮臺。看25插圖,八國聯軍大沽口登陸。大沽口在天津市塘沽區東大沽海河入海口。八國聯軍隨后向天津進犯。義和團和清軍開始了保衛天津的戰斗。7月14日,天津陷落。八國聯軍從天津出發,沿運河兩岸向北京進犯。8月14日,北京陷落。

  4、攻占北京

  師: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倉皇出逃。在逃往西安的路上,她下令剿滅義和團。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后,聯軍的統帥是誰?

  生:瓦德西

  師:瓦德西是德國陸軍元帥。他特許侵略者公開搶劫三天。看P26小字,看看他們在北京的滔天罪行。他們燒殺搶劫,無惡不作,圓明園第二次被毀。看插圖《八國聯軍屠殺義和團》,上面寫著什么?齊化門就是今天的朝陽門。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義和團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他們的英勇斗爭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看P24導入框。

  三、結果:《辛丑條約》

  師:1901年,農歷辛丑年,英、法、美、德、意、日、俄、奧、比、西、荷11國與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看插圖,左邊是11國公使,右邊是清政府代表慶親王奕劻(前)、李鴻章(后。)條約的內容是什么?

  生:①清政府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②北京的東交民巷劃為使館區,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③清政府向各國認錯道歉,并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④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戰略要地。

  師:①是哪方面的規定?

  生:經濟

  師:賠款本息共計9.8億兩,加上各省各地方的教案賠款(約3000萬兩),總數超過白銀10億兩。當時清政府每年財政收入只有8千多萬兩,這相當于清政府12年的總收。特別應該指出的是,當時中國人口4億5千萬,賠款4億5千萬兩,用意在要每個中國人都要向他們交1兩白銀的“罰金”。這是侵略者要通過賠款來懲罰、污辱所有的中國人。②是哪方面的規定?

  生:外交

  師:危害是什么?

  生:使館區成為國中之國,各國公使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

  師:③是哪方面的規定?

  生:政治

  師:危害是什么?

  生: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

  師:④是哪方面的規定?

  生:軍事

  師:危害是什么?

  生:便利侵略者對清政府進行軍事控制和直接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活動。

  四、影響

  師:《辛丑條約》是一個空前喪權辱國的條約。從此,清政府成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得出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什么?

  生: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板書

  一、原因:為鎮壓義和國運動

  二、經過(1900.6~8.)

  1、侵略國:英、法、美、德、意、日、俄、奧

  2、統帥:西摩、瓦德西

  3、廊坊大捷

  4、攻占北京

  三、結果:《辛丑條約》

  四、影響

  初中歷史教案 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三個方面歸納唐朝前期經濟繁榮的表現;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實為例,理解唐代和睦的民族關系;從積極開放和兼收并蓄兩個角度了解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知道唐代詩歌和書畫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藝術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思考和概括盛唐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通過詩歌了解幾位大詩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這種政策產生的原因及影響,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初步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唐朝詩歌的了解,使學生認識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藝術極具特色,才華過人,而且熱愛祖國,關心民間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愛國情感,以此教育學生做人應當德才兼備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唐與吐蕃交往的史實;光耀千古的詩壇。

  教學難點:從藝術角度、歷史角度去理解、欣賞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中國詩詞大會》中關于唐詩的視頻。

  《中國詩詞大會》是央視首檔全民參與的詩詞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力求通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賞析,帶動全民重溫那些曾經學過的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而這其中,唐詩作為中國古詩詞的代表,被提及最多、引用最廣。唐朝作為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詩歌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將進酒》《望岳》《琵琶行》朗朗上口;詩人才華橫溢,風流倜儻,李白、杜甫、白居易如雷貫耳。正所謂時勢造英雄,盛唐造就了詩歌盛世,而迄今為止流傳下來的近五萬首唐詩,也足以帶我們領略那氣勢恢宏的盛唐氣象。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經濟的繁榮

  1.史料解讀。

  2.根據材料中的圖片并結合教材,老師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概括唐朝經濟發展的表現。

  答案提示:

  (1)農業:墾田面積逐漸擴大,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2)手工業:紡織業品種繁多,蜀錦冠于全國;陶瓷器生產水平也很高,其中代表:越窯、邢窯、唐三彩。

  (3)商業:商業十分繁榮,水陸交通發達,貿易往來頻繁;長安城規模宏偉,布局嚴整對稱,街道寬敞整齊,商業繁榮,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

  材料三:在西藏地區,流傳著一首贊美文成公主的詩歌: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了各種糧食三千八百種,給吐蕃糧庫打下堅實的基礎;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各種手藝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給吐蕃工藝打開了發展的大門;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了各種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種,使西藏的乳酪酥油從此年年豐收。

  ——烏廷玉《隋唐史話》

  2.教師講述:吐蕃族的基本概況。

  (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3.讀圖并結合教材,要求學生概括松贊干布的情況。

  答案提示: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的各個部落,定都邏些,實行了一系列發展生產、改革制度的措施。他還仰慕中原文化。

  4.讀材料三和課本知識,老師引導學生說出文成公主遠嫁的情況及其影響。

  答案提示:

  (1)情況:唐太宗時期,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

  (2)影響: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5.讀教材,老師引導學生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表現。

  答案提示:

  (1)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

  (2)表現:

  ①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通婚,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

  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職由少數民族人士擔任。

  ③西北、西南等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唐王朝關系密切。

  ④唐太宗得到周邊各族的擁戴,被尊奉為各族的“天可汗”。

  目標導學三:開放的社會風氣

  1.圖片展示。

  2.提出問題:結合圖片和課本知識,說說唐朝社會風氣的特點。

  答案提示:當時社會風氣比較開放,社會充滿活力,人們多顯示出一種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當時的社會風氣兼容并包,人們多受西北少數民族習俗的影響,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盛行一時。

  目標導學四:多彩的文學藝術

  1.展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畫像。

  2.分組討論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主要描寫哪些方面的內容。

  答案提示:

  (1)李白的詩歌頌祖國山河的壯美,抒發了昂揚的進取精神,表現出蔑視權貴、超凡脫俗的風骨。

  (2)杜甫的很多詩作反映了戰爭和政治腐敗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抒發悲憤凄婉之情。

  (3)白居易的詩直面社會現實,揭示了統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

  3.史料解讀。

  材料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材料二: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杜甫《憶昔》

  材料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4.學生分組朗誦材料中的詩句并討論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有哪些特點。

  答案提示:

  (1)李白的詩飄逸灑脫,充滿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李白因此享有“詩仙”的美譽。

  (2)杜甫的詩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故有“詩史”之稱,他被譽為“詩圣”。

  (3)白居易的詩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婦孺都會吟誦,深受大眾歡迎。

  初中歷史教案 9

  一、教學目標: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學會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幾個解和檢驗某對數值是否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學會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個未知數用另一個未知數的一次式來表示;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滲透類比的思想方法,并滲透德育教育。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二元一次方程的意義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難點:把一個二元一次方程變形成用關于一個未知數的代數式表示另一個未知數的形式,其實質是解一個含有字母系數的方程。

  三、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通過與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較,加強學生的類比的思想方法;通過“合作學習”,使學生認識數學是根據實際的需要而產生發展的觀點。

  四、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

  新聞鏈接:x70歲以上老人可領取生活補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

  2、新課教學:

  引導學生觀察方程80a+150b=902880與一元一次方程有異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兩個未知數,并且所含未知數的項的次數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據題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買了5kg蘋果和3kg梨共花去23元,分別求蘋果和梨的單價、設蘋果的單價x元/kg,梨的單價y元/kg;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輛轎車行駛2時的路程比一輛卡車行駛3時的.路程還多20千米,如果設轎車的速度是a千米/小時,卡車的速度是b千米/小時,可得方程:

  (2)課本P80練習2、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學習:

  活動背景愛心滿人間——記求是中學“學雷鋒、關愛老人”志愿者活動。

  問題:參加活動的36名志愿者,分為勞動組和文藝組,其中勞動組每組3人,文藝組每組6人、團支書擬安排8個勞動組,2個文藝組,單從人數上考慮,此方案是否可行?為什么?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兩邊有沒有相等?由學生檢驗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兩邊相等、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兩邊的值相等的一對未知數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個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書寫方法。

  3、合作學習:

  給定方程x+2y=8,男同學給出y(x取絕對值小于10的整數)的值,女同學馬上給出對應的x的值;接下來男女同學互換、(比一比哪位同學反應快)請算的最快最準確的同學講他的計算方法、提問:給出x的值,計算y的值時,y的系數為多少時,計算y最為簡便?

  出示例題:已知二元一次方程x+2y=8。

  (1)用關于y的代數式表示x;

  (2)用關于x的代數式表示y;

  (3)求當x=2,0,—3時,對應的y的值,并寫出方程x+2y=8的三個解。

  (當用含x的一次式來表示y后,再請同學做游戲,讓同學體會一下計算的速度是否要快)

  4、課堂練習: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則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變形為y=當x=2時,y=;

  5、你能解決嗎?

  小紅到郵局給遠在農村的爺爺寄掛號信,需要郵資3元8角、小紅有票額為6角和8角的郵票若干張,問各需要多少張這兩種面額的郵票?說說你的方案。

  6、課堂小結: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義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書寫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關性;

  (3)會把二元一次方程化為用一個未知數的代數式表示另一個未知數的形式。

  7、布置作業:

  初中歷史教案 10

  學習目標

  1、通過自主閱讀,說出南北戰爭的根本原因、南北方矛盾的焦點,南北戰爭的導火線,說出《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主要內容和影響;列舉南北戰爭的意義。

  2、通過合作探究,講述林肯在南北戰爭中的主要活動,評價林肯。

  3、通過師生探究,說出南北戰爭在美國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認識統一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條件。

  重點:

  美國內戰爆發的原因、歷史意義;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所作出的歷史貢獻。

  難點:

  美國內戰前南北兩種經濟方式的矛盾。

  導入新課

  在美國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的“總統山”上,雕刻著美國四位著名的總統。你最敬佩的美國總統是誰?

  有人在美國民眾中做了一個民意測驗,要大家選出心目中最尊敬的總統。有三位總統名列前茅:

  第3位是美國第1任總統,領導過美國獨立戰爭,被尊稱為“美國之父”的華盛頓。

  第2位是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他帶領美國人民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戰勝了世界敵人法西斯,深受人民愛戴。

  第1位是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

  20xx年4月特朗普在接受《華盛頓郵報》采訪時曾表示,他可以做的非常有總統的樣子。“開玩笑的'說,我可以比美國歷史上的任何一位總統都像總統,除了林肯。”特朗普說,“因為,你沒法超越林肯1他的名字是與美國歷史上一場偉大的戰爭聯系在一起的,這場戰爭就是“美國南北戰爭”,也叫美國內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美國內戰》。

  講授新課

  一、南北矛盾加劇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完成下列問題:

  1、獨立后的美國南北經濟發展;

  2、南北不同經濟制度之間的矛盾,矛盾的焦點問題。

  (二)老師一邊提問一邊點撥:

  1、美國的領土擴張

  2、兩種經濟制度

  (1)北部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

  (2)南部奴隸制種植園經濟

  3、南北兩種經濟制度之間矛盾的具體表現:

  4、圖解南北矛盾:

  二、內戰爆發和北方的勝利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回答下列問題:

  1、內戰的根本原因,導火線,戰爭的爆發,戰爭初期形式。

  2、林肯政府為扭轉戰爭局勢采取的措施;

  3、《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頒布的時間,內容和意義;

  4、林肯的貢獻;

  5、美國南北戰爭的性質和意義。

  (二)老師一邊提問一邊講解:

  初中歷史教案 11

  一、課程目標

  了解隋唐科舉制的主要內容。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了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隋朝創立科舉制度的原因、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帶來的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通過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科舉制創立和逐漸完善的過程。

  教學難點: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四、教學過程

  導入:

  討論:如果你是皇帝,你將如何選拔人才為你所用?

  科舉制的誕生:

  學生對比學習:隋唐以前的選官制度和科舉制

  科舉制的完善:

  學生設計:科舉制發展線索圖

  科舉制的影響:

  小組討論:科舉制的影響

  方案一:討論:在此之前的選官制度、科舉制、現今的選官制度對比

  方案二:課堂小論文:科舉制度之我見

  方案三:同學們了解了我國古代的考試制度以后,請你想一想:你對現在學校的考試制度和考試的形式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議嗎?能否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制作一份有關的建議書或計劃書。

  今天的內容就介紹到這里了。

  初中歷史教案 12

  【教學目標】

  掌握開辟新航路的原因、條件和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影響。

  【教學重點】

  新航路開辟的原因、經過和影響。

  【教學難點】

  新航路的開辟與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新航路開辟的歷史背景

  材料一

  經過近千年的發展,社會生產力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貨幣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由于社會上流通的貨幣奇缺,嚴重地制約了資本的積累。當時歐洲使用的貨幣主要是金幣,黃金又是重要的裝飾品,是財富的象征,所以人們對它的欲望是無窮的,而歐洲每年的黃金開采量卻非常有限。

  材料二

  15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興起,占領了巴爾干、小亞及克里米亞等地,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傳統商路,不僅加緊擴張,進行海盜劫掠,而且對過往商品征收苛稅。因而,從這時起運抵歐洲的商品,數量大減,價格昂貴,一般商品的價格提高八倍至十倍。

  材料三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時所需要的'第一件東西。”

  ——恩格斯

  1、新航路開辟的條件

  2、新航路開辟的原因

  二、新航路開辟的經過

  歐洲航海家身上體現的是什么精神?對你有何啟示?

  三、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新航路開辟的歷史影響)

  初中歷史教案 13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

  白話文運動的星期和推廣;文字簡化

  2、思想、情感、態度目標:

  通過學習白話文運動和漢字簡化,讓學生初步了解漢語文字和文字表達方式在近代發生的變化,有助于學生認識近代文化的發展趨勢,形成順應時代發展的正確價值觀。

  3、能力培養目標:

  (1)通過對課文中問題的思考和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原因和結果的聯系能力。

  (2)通過小組收集關于文字沿革的數據,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并形成自己見解的.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板書設計

  一、白話文運動

  1、文言文白話文通俗易懂、口語化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

  2、主要倡導者:胡適、魯迅、郭沫若

  二、文字改革

  1、原因

  2、繁體字簡化字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略。

  (新課教授)

  現代漢語白話文與簡化漢字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精神最顯著、最有成效的兩個結晶品,它對中國文化的現實與未來有著難以估量的深遠影響。

  (問)為什么要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

  材料一:P101“讀與思”

  材料二:文言文一段

  材料三:白話文一段

  (學生活動)

  (1)通俗易懂、口語化

  (2)有利于文化的普及

  (問)有哪些人積極倡導這一運動呢?

  ——胡適、魯迅、郭沫若

  (學生活動)舉例說明

  (實踐操作)翻譯白話文詩歌

  1、由學生選擇一首熟悉的唐詩

  2、翻譯

  3、交流朗讀

  4、點評

  (白話文詩歌欣賞)感受特點

  (看一看)

  馬馬龜龜億億

  (問)為什么要簡化文字,原因在哪里?

  (生答)略。

  (學生活動)辨認繁體字和簡化字。

  (小結)略。

  初中歷史教案 14

  【教學目的】

  1、知道“地心說”和“日心說”的觀點及其內容。

  2、認識到對同一種現象可能有許多不同的解釋。科學的觀點是建立在證據的基礎上。

  3、對收集到的資料能進行批判和借鑒。

  4、通過認識科學家對晝夜現象的解釋,修正自己對晝夜現象的認識。

  【教學重點】

  理解“地心說”和“日心說”兩種觀點。

  【教學難點】

  認識科學觀點和證據之間的.聯系。

  【教學準備】

  有關“地心說”和“日心說”的圖片、課件及文本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1、談話:我們通過實驗已經知道,教科書上提出的四種假設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現晝夜交替的現象。對晝夜交替的現象,人類經歷了怎樣的認識過程呢?

  2、閱讀教科書,了解“地心說”和“日心說”兩種觀點。

  二、認識“地心說”和“日心說”兩種觀點及其證據:

  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說”的主要觀點是什么?他怎樣解釋他的觀點?你怎樣看待他的觀點及其解釋?他的觀點能解釋晝夜現象的成因嗎?

  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說”的主要觀點是什么?他怎樣解釋他的觀點?你怎樣看待他的觀點及其解釋?他的觀點能解釋晝夜現象的成因嗎?

  3、討論交流:“地心說”和“日心說”兩種觀點有什么相同之處?有什么不同之處?“日心說”是怎樣反駁“地心說”的?“日心說”的證據充分嗎?

  4、思考:如果按照這兩種觀點來做模擬實驗,都能發生晝夜交替的現象嗎?

  三、修正自己的觀點:

  1、小組交流:根據以上的資料,我們對晝夜現象的解釋有什么變化?

  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種解釋?保留哪一種解釋?為什么?

  板書設計:

  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

  地心說日心說

  初中歷史教案 15

  教學設計

  (一)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了解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2.難點:理解西周分封制。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xx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后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后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暴動,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3、課堂小結:

  多媒體顯示歷史坐標圖,對本節課內容作一個概括總結。

  4、開發思維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初中歷史教案 16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包括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水平的提高和商業的繁榮及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史實,進而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于南宋之時。

  【教學重點】

  南方商業的繁榮

  【教學難點】

  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三國以前,中國的經濟中心大都在北方,從東漢末年開始到西晉后期,大量的北方人遷到江南,江南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了,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開墾了大片荒地,到五代和以后,江南地區有了哪些重要的變化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第10課,經濟重心的南移。

  二、授課

  解釋何為經濟重心:經濟重心是指經濟和技術較為發達,對整個國家產生較強影響的地區。區域內有許多不同種類的經濟中心。

  古代的經濟,主要是三大方面,即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這節課我們就從這三個方面共同研究探討從五代至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情況。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1、南方農業發展的`原因

  2、農業發展的表現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1、絲織業:

  2、棉織業:

  3、制瓷業:

  4、造船業: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商業都市:

  2、海外貿易:宋朝海外貿易超過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

  (1)外貿港口:廣州、泉州

  (2)貿易范圍:中國商船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3)管理機構: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紙幣

  (1)產生: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2)發展:南宋時,紙幣發展形成與銅錢并行的貨幣。

  (3)影響:紙幣的產生,有利于商業發展。

  初中歷史教案 1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要求學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澤鄉起義的過程;張楚政權的建立;項羽的巨鹿之戰;劉邦進逼咸陽和秦的滅亡;楚漢之爭及其后果。

  2.能力與過程:從眾多的史實中分析戰爭發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戰爭勝敗的原因。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愛國、愛民的教育,體會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學重點:

  陳勝、吳廣起義和秦末農民戰爭推翻秦統治的經過。

  教學難點:

  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教法:閱讀指導法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公元前209年7月的淮北平原,突然下了一場罕見的大暴雨,這場雨一連下了十幾天,淹沒了道路,雨剛停歇,就有許多人聚集在大澤鄉的山坡上,因為這場雨延誤了他們去漁陽守邊的行期,按秦法規定,誤期當斬,面對著死亡的威脅……(他們最終做出了怎樣的抉擇?結果如何?同學們想知道嗎?)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研究秦朝末期的那段歷史。

  二、新課探究:

  1、引導同學們自主閱讀導入框的文字和圖片。(媒體顯示圖片)

  學生思考:這些都說明了什么?學生們自然會想起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在古代修建這樣龐大豪華的宮殿群,需要怎樣的艱辛勞動?

  2、分組討論(四人為一組)

  話題:秦的暴政表現在哪些方面?

  各小組討論后派一名代表發言,(教師引導)收集歸納整理。(媒體顯示)

  秦的暴政表現在:徭役和賦稅很重,刑法殘酷,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統治更加殘暴。(舉例說明)不僅如此,宦官趙高掌權,政治變得更加黑暗。秦朝暴政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3、學生自主思索:

  在這種情況下,你知道人民會怎么樣?最初點燃戰爭的“導火線”呢?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媒體顯示)

  戰爭的直接原因:(遇雨誤期)

  戰爭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4、分組學習:“陳勝、吳廣起義“

【初中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教案04-30

初中歷史教案【推薦】01-02

初中歷史教案【熱】01-08

【精】初中歷史教案01-07

【薦】初中歷史教案01-03

【推薦】初中歷史教案11-17

初中歷史教案【薦】01-01

初中下冊歷史教案01-04

初中歷史教案【熱門】01-09

【熱】初中歷史教案01-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县| 诸暨市| 常熟市| 牟定县| 扶沟县| 西畴县| 牡丹江市| 乌鲁木齐县| 沁源县| 马龙县| 盐山县| 连山| 陇南市| 河东区| 黑水县| 宝清县| 滕州市| 昌平区| 榆树市| 湟源县| 建阳市| 达孜县| 乌拉特中旗| 甘洛县| 咸丰县| 玉树县| 白玉县| 达州市| 平顶山市| 屯昌县| 德惠市| 榕江县| 南丰县| 延长县| 昭通市| 乐亭县| 广德县| 离岛区| 丹凤县| 嘉义市| 文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