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誡子書》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誡子書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誡子書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誡子書讀后感1
《誡子書》乃是臨終前諸葛亮寫給兒子司馬瞻的家書,從中讀出了一個品行高潔,才華橫溢的父親對孩子的'殷殷教誨和無線期望,如今成為后世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通過此書可以明白很多道理。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是《誡子書》中的名句,告訴我們學習得靜下心來,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陰,刻苦學習才會有大作為。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就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通過這句話讓我深刻體會到作為人不必人前顯圣高人一等,平靜淡泊的生活才能夠培養自己的能力,明確自己的志向,實現遠大的目標。
總之,讀完諸葛亮的《誡子書》之后,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認為一個人想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來,那就必須要學著做一個君子,而要成為一個高風亮節的君子,那就必須要學會修身養性,也必須要懂得自我激勵,懂得自我充實,懂得自我警醒,懂得自我升華。
誡子書讀后感2
今天,我讀了諸葛亮的《誡子書》,雖然只有短短八十六字,卻包涵了許多道理。
其中,我最欣賞“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名言。
節儉才會堅定志向,靜心才能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細想一下,的確如此。范仲淹是宋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年少時好讀書,又因家里窮,吃飯時,用幾粒米煮一碗稀的.不能再稀的粥,然后晚上將它凍住,以此充饑。有人同情他,給他送來好飯好菜,可是范仲淹怎么也不肯吃。因為他知道“非淡泊無以明志”!他要以此來養成艱苦樸素的好習慣。
明志后,怎樣實現理想呢?諸葛亮告訴我們“非寧靜無以致遠”。古代有個叫薛譚的人,向秦青學習唱歌,心不“靜”,學了一會兒,還未學深,自以為全會了,于是告辭回家。秦青見了,并無阻止,在城外高唱悲歌為他餞行。歌聲“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聽后非常慚愧,重新學唱歌,一生都不敢提出要回去。還有管寧固辭不就高官之行,終成大儒,無不說明了靜的重要性!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我們應該以此為動力,好好學習!
誡子書讀后感3
《誡子書》是54歲的諸葛亮在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書信。
這篇信中,諸葛亮諄諄教誨兒子,殷切期望兒子將來能成為一名君子。何為君子?孔子在《論語·雍也》中講到: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說,既有文采,又具備優秀品質的人才能稱得上君子。說白了,君子必須德才兼備,有才無德、有德無才都不算君子。怎樣才能成為君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學以廣才,志以成學。如果放縱自己、懶散消極、精神不能振奮,輕薄浮躁、性情不能陶冶;那么,大好的年華就會隨著時間飛馳,意志愿望一天一天的流逝,最后像枯葉衰落,被社會所拋棄。到那時悲傷地困守在窮家破舍里,后悔就來不及了!
可憐天下父母心,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德才兼備、對社會有用的.優秀人才呢?但是,教育的方法正確與否值得商榷;更有甚者,相當數量的家長對于怎樣教育孩子感到非常迷茫。那么,諸葛亮的《誡子書》無疑是一劑良方!
誡子書讀后感4
今天,我在學習了《誡子書》,《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自己八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信,信中告訴諸葛瞻要“修身養性,治學做人”,與其說告訴諸葛瞻,還不如說是告誡全天下的孩子。
“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是寧靜的力量。“險躁則不能冶性”,這是性格險躁的后果。諸葛亮意思是說內心寧靜才可以修身養性,冒險急躁不能陶冶性情。靜下心來,做事從容不迫,不要急躁,險燥是不對的。
諸葛亮說的`這兩點,可真是戳我的內心,我的性格就很急躁,不會靜下心來做事。記得有一次,數學老師留了一項很難的作業,我真是很著急,靜不下心思考。就越來越煩躁,越煩躁越寫不好,看什么都煩,最后我一生氣把作業本撕了。可明明時間很充足,我卻那么急躁,一心想要早點寫完。看著同桌那么從容不迫,我忍不住問他為什么不著急,還能寫得這么好?他只回答不要那么急躁,心要靜下來,自然就寫得又快又好。我同桌不就像是《誡子書》中所說的“靜以修身”嗎?
往往一個人太過急躁,一心只想著成功,這樣不僅不會成功,反而會適得其反。只有內心寧靜,做事從容不迫才會真正的成功。我以后也要像《誡子書》所說的那樣,要“修身養性,治學做人”。
誡子書讀后感5
在寒假里,我閱讀了《誡子書》這本書。這本書主要講了:孔子的學生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段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有許多新的體會和感悟。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就會感到很快樂。有很多事情,我們經常說:“知道啦!”但是,我們也不是很理解。有一次,我和爸爸一起去逛商店買東西,爸爸看見了,說:“我們買東西的時候,你先問問別人買東西時,有沒有人買我們買的東西呢?”我想了想,說:“不買,我們先回自己買的.東西,等到你們回去了再問。”爸爸又問:“有沒有人買我們買的東西呢?”我想起了《誡子書》的話,就想到了一句古話說得好:“不學禮,無以立。”意思就是,一個人的修養不是一天兩天的,它是一天天累積起來的結果,這是在后天的學習中必須要學到的。
誡子書讀后感6
誡子書雖然寫于兩千多年前,但仍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誡子書”強調“靜”與“儉”,是學習,才干和志向的基礎,是自我修養,自我砥礪,自我提高的關鍵。那什么是真正的靜呢?“靜”在身體外部的表現,可以理解為泰然,穩重,禮節,嫻靜,含蓄等等。“靜”在身體內部的.表現,可以理解為滿足,專注,快樂,充實,激情,樂觀,向上等等,凡能夠使身心達到積極和諧狀態的一切,都應稱之為“靜”。
在“小窗幽記”中講“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篤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將影響身心達到“靜”的最佳狀態。
我認為諸葛亮寫的很對,我們只有認真學習,多讀書,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如果現在不好好學習,多看書,長大就是一個沒用的人。我長大相當老師或醫生,要實現目標,只有把大目標分成小目標,通過刻苦努力學習,一定可以達到。作文
誡子書讀后感7
《誡子書》顧名思義,就是告誡子嗣的一篇文章,是54歲的諸葛亮寫給八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短短的86個字,卻闡述了“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靜,安靜、寧靜、心靜、身靜。躁,煩躁、急躁、險躁、暴躁。“靜”有寧靜的'力量,并告誡我們“靜以修身”,只有靜下心來才能修身,才能學有所成。而“躁”則告訴我,性格決定成敗,“險躁則不能冶性”。
生活中的我,就是一個急躁的人。寫作文的時候總想著快一點寫,再快一點,寫完早解放。而寫出來的質量總是不理想,如果別人都寫完了,就剩下我時,我的心里就會止不住的煩躁,字寫得七上八下,作文也是草草結尾,淡然無味。學習了《誡子書》后,“靜”字常常圍繞在我的心頭。
心只有靜,才能明志;心只有靜,才能成學;心只有靜,才能修身。“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乃是“修身養性,治學做人”之道啊!
誡子書讀后感8
《誡子書》中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在今天,學生的職責就是學習,但是學習不意味著死讀書,讀死書。學習不僅意味著多讀書、讀好書,學習也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必備的素養,常言道“活到老學到老”。一般而言,一個讀書多的.人,學富五車,知識淵博,對世界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認識。這種人總會給人以彬彬有禮、豁達雅量、涵養深厚的印象,他的生活態度、工作能力、精神境界,也肯定與目不識丁的人有很大區別。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告訴我們寧靜的環境對學習大有助益,當然配合專注的平靜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諸葛亮不是天才論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學習的結果。反觀我們,提供了自習室,其中本應安靜的環境,卻總是有少數同學在自習室里發出聲音甚至大聲說話,擾亂自習室的安靜的學習氛圍。同時還有很多同學,無視學校的良苦用心,不去自習室自習,整日荒廢學業,虛度青春,真是令人痛心扼腕!
誡子書讀后感9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管過了幾個朝代,都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希望,《誡子書》是三國時期諸葛亮54歲時臨終前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他教導兒子注意修養性情,生活節儉。
一、勤于開卷,敏于探索
《誡子書》中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在今天,學習不僅意味著多讀書,同時也是一種責任,一種必備的素養。諸葛亮以身作則,教兒子做一個彬彬有禮,豁達雅量的人。
二、立于清廉,致于高遠
清廉是人的立身之本,高遠是人的境界。“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教導兒子,如果沒有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胸襟,那么就不可能認識到自己的責任。
三、勇于開拓,敢于作為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要安放自己的靈魂,靜下心來,不受干擾,沉下心去抓緊時間學習。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處于最佳狀態,做一個精神上自養自足的人。
《誡子書》流芳百世,其中有許許多多簡易而難悟的道理,而這些道理,正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誡子書讀后感10
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卒于公元234年。千百年來,“諸葛亮”已經成為了中國老百姓心目中智慧的代名詞。作為他傳世文章中的代表作之一,下面這篇《誡子書》一直被中國的讀書人所推崇。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諂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志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嘆穹廬,終復及也!
這篇文章寫于1800多年前,影響中國無數代讀書人。即便今天讀來,仍能感受到里面文字的簡約、洗練,內容的深刻、曠達。
我們今天社會的諸多問題,都出在教育上。所以解決問題的關鍵,也必然得回歸到教育上。我們希望培養什么樣的年輕人?希望他們有什么樣的德、有什么樣的.才?如何才能達成我們的目標?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去探索、去嘗試。因為國家的希望就在這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身上。
如何引導孩子們立志?如何教會孩子們修身、養德?如何讓孩子們靜下來,學進去,能夠做到與時俱進?如何讓他們將來有一個幸福、充實而無悔的人生?所有這些問題,我們希望在后續的文章里,跟大家一起探討。
誡子書讀后感11
諸葛亮說過“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意思是說“君子的行為操守的養成,要以寧靜專一來修養身心,以節儉培養品德修養的高尚。”
諸葛亮給他的兒子寫下的一封信,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啟發,小小的一封信里 ,我讀出了:以儉養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
悟出了什么道理呢?說心里只有靜,才是學習的真正態度,端正好態度,才能學好習,讀好書。
“以儉養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是互相聯系的,缺一不可的。要想成長,就必須學習,要想有所得,就必須付出
認識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句話的含義,心中有夢,信念不滅,只有沉下心來,不斷提升自己,擴展自己的學習能力。
聽老師講《誡子書》,看到老師那陶醉的`表情,心中有疑惑,這書那么好嗎?如果你按照更深刻的意思來讀,你就會領悟到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人生真諦。體悟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生命哲理。
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適用于社會發展的潮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真正的做到“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誡子書讀后感12
《誡子書》是諸葛亮在三顧茅廬之后寫成的。
這篇文言文主要是勸勉諸葛亮讀書的事情,讀書不能囫圇吞棗,應多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這樣就能夠了解歷史了。文中諸葛亮的父母勸誡,是很重要的,不然就是天書,不可能做到。
諸葛亮父母勸誡時的嚴厲,是可以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鼓勵,這樣他們才能更加有動力地看書,更加認真地做人。如果父母勸誡的'是“天書”,那他們就會更加認真地學習知識,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堅持。
這篇文言文主要講了:諸葛亮的父母勸誡,是勸告諸葛亮“天書”,不能囫圇吞棗,應多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這樣,他們才能更加努力看書,更加認真地為讀書。
我的父母勸誡我,我也勸誡著父母,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在,我們就要好好的讀書,不要讓父母再為我們操心,就是這么一句話,讓我們更加了解這本書。
誡子書讀后感13
過年對于現在的小學生來講,可謂是又友好,又煩人,好就好在可以玩兒個痛快,壞就壞在壓歲錢被收去了。而在今年,我終勝了一場,收回了我的壓歲錢,這是值得記錄的一年。
事情是這樣的`。春節早上,我們全家去奶奶家串門兒,很快就到了喜聞樂見的紅包環節,收獲700塊。這時媽媽瞧了我一眼,“完,紅包不保!”我趕緊搖頭,她又瞪了我一眼,我笑著做了鬼臉,心里在說:我就不交給你,能把我怎么樣?
“兒子,奧數班又出了兩道新題,快去寫。”媽媽走過來說,“媽呀,好不容易過年,寫題什么的,多掃興啊。”我心想:哼!要錢,沒門兒!“哎呀,兩道題,不耽誤你時間的。”“不妙。”我說:“媽媽,好!”我看著媽媽,心里一緊。到了房間里,媽媽伸出手,要壓歲錢,我當然不同意,“年是我拜的,頭是我磕的,為什么給你?”
“唉,對不住了。”媽媽伸手就搶。“這是你逼我的!”我一下子向門外跑。媽媽一笑,因為她知道我逃不出去。但在這時,我快速地用門夾了一下手,慘叫了一聲,這一叫把奶奶叫來了。這時我笑了,因為奶奶一來,就代表,我勝利了。
雖然手指腫了,但是壓歲錢守住了,這絕對是要載入史冊的大事。
誡子書讀后感14
諸葛亮,字孔明,被稱為“千古良相”(中國古代被稱為千古良相的一共有3位,分別時秦末漢初的張良,元末明初的劉伯溫,還有就是東漢末年蜀國丞相諸葛亮),死后被追封為“忠武侯”,于是人們又用“諸葛武侯”來稱呼諸葛亮。《誡子書》,是諸葛亮告誡自己兒子要做一個君子的.家書也就是諸葛家族的家訓。誡,勸誡,子,就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
我們先來看《誡子書》的第一句:“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句話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說:“作為一個有道德情操的正人君子,要做到摒棄外界的干擾,寧靜專一,用節儉來修養自己的品德。”不錯,一個“靜”字,境界全出。再看下一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正是如此,不恬淡心境就沒有辦法明確目標,不寧靜專一就沒辦法實現遠大的志向。在漫漫人生路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誘惑,面對誘惑,我們有心動,有迷茫,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還是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一個有道德情操的人,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誡子書》對我的啟發,真的很深刻。
誡子書讀后感15
諸葛亮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不僅在我國家喻戶曉,就是在全世界也很有名氣。我認真地讀了他教育自己兒子的《誡子書》,深受教育。
諸葛亮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意思是:要找自己身上的缺點,并改正,節約才有道德。諸葛亮說:“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意思是:想要學習必須安靜,想要成才必須學習。諸葛亮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不學習就不能成才,沒有志氣就不能學成。這樣一來,“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隨成枯落,終不濟事,悲守窮廬,將復何及。”一個沒有真才實學的人,等到老了就受窮受苦,對世界也沒有益處。
我從《誡子書》的意義看,應當把身上的缺點找出來改掉,節約我的零花錢絕不亂花。要做到有高尚的`品德,學習的時候必須靜下心來,聚精會 神地學習。從今以后我要熱愛學習,做個好學的好孩子。
【誡子書讀后感】相關文章:
曾國藩誡子書原文03-09
誡子書閱讀答案08-11
《誡子書》知識點06-30
誡子書教學設計范文09-18
誡子書閱讀題及答案09-26
《誡子書》教學反思范文07-30
《誡子書》課堂實錄06-30
誡子書教案匯總6篇11-13
誡子書優秀教學反思范文07-18
《誡子書》讀書筆記(精選15篇)12-18